背井离乡,已然半年

细细一数,半年时间过去了。

都说,没有了参照物,会让人迷失方向,没有了紧迫的任务,会让人迷失时间。除了每个月交房租、交学费、交作业这样的节点让我发现时间的流逝外,仿佛半年的时光,就是这么转瞬即逝。我试图抓住它,却又不能抓住它,我想它流逝得再快一点,慢慢地快一点。

慢一点,我可以静下来想一想,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方向,毕竟前方依旧是大雾弥漫。

快一点,我才能早点拥抱朝思暮想的家人们。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啊,我度过了苏格兰的一个冬天。这个冬天,爱丁堡下了两场雪,很美,但是昙花一现。它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两年,很充实,但悄然过半。

圣诞假期,我在苏格兰高地的严寒中捕捉到了霍格沃滋的蛛丝马迹,也笨手笨脚地滑过雪山。但这个假期,也许没有这么多的活动,因为迷雾在渐渐消散。

是终点,也是起点

一直以来,我的目标都很明确,然而都是短期目标,匆匆的准备,匆匆的完成。没有什么无形的手推动我前进,但我知道非做不可。但来到爱宝,却陷入了迷茫,因为,仿佛这是终点,却又是起点。

像是终点,我的短期目标就是来到这里。我对不能拿到uncon offer做了充分的预案,正常选课,把自己在华工剩下两年的学业安排得满满当当,进入实验室,结交师兄师姐准备跨学科学习,我又非常多的榜样可以让我参考。但我对成功拿到offer却没有任何安排,这里的一切都是这么陌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就业体系。

我曾与朋友打趣,打个比方,知识就像是一只鸡,国内的教育就是把鸡腿煮熟了喂到你的嘴边,而英国则是告诉你鸡肉都在那里了,自己去拿,自己去煮,有的人做得好吃,有的人做得难吃,有的人没有吃上。上限很高,下限很低。没有完整的学习规划,很容易对这只鸡无从下手,搞不好啃到了骨头还得掉两根牙。

所以说,像是起点。就像是RTS游戏中的迷雾,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也不知道哪条路有危险,一切都得慢慢探索。

剩下的,不再迷茫

我不是一个人在探索。

虽然走2+2路线的人少的可怜,但终归是有的。这条线路的优势是我拥有国内可观的本科学历,劣势是我的英语在前期还是非常地捉襟见肘。虽然有朋友和我说“只要你敢讲,英国佬他就敢理解”,意思是不管多复杂的问题,连语言带动作,总能让他们懂你说什么的,哈哈哈,确实是这样。

这些朋友中,对自己的规划的进度有快有慢。我曾问过一位比较要好的同学,我说你为什么想考这个证那个证,不惜集百家之长也要拿一个高分,他说“因为卷啊,别人有你没有你不就落后了吗,要考博士你就要这些”。我笑着摇摇头,“别人有”从来都不是我学习的理由。成绩是最直观的个人表现,最起码在高中是,但到了大学,成绩和证书并不是唯一的体现。在大学,兴趣才是。

我花钱来这里上学,并不仅仅想买一张好看的成绩单的,我只在乎我有没有吃上这只鸡,我不在乎我的纸面上成绩,更是从不关心也从不询问别人的成绩。

对于一个问题,我自认为我更喜欢去问why,而不是how,我喜欢质疑教授的观点并发邮件去询问。但很遗憾,我发现这所学校的考核更在乎我们的解决能力,而不是思考能力,教授通常只会回答你怎么去做,更有甚者只告诉你不能怎么做。课程的内容,国内学一周的理论部分,可能两页PPT就带过了。往往参考别人成熟的做法,就能让你得到高分。我觉得,这所大学应该更名为“爱丁堡职业技术学院”,哈哈哈。但毕竟是本科阶段,倒也能够理解,我希望在下一年的final project中这种现象可以有所改善。

对这所高校,有失望,也有惊喜。

我很喜欢我的老师的一句话,”You can find absolutely anything in the library.“,这笔昂贵的学费的大头,并不是支付给教授给我们讲课上,而是支付到了知识的授权上了。遇到问题,谷歌学术是我不二之选,遇到受限制的论文,学校图书馆的授权让我几乎可以无碍地阅读他们。有时候在这里查询到国内的论文与专利,也会对国内科技的突飞猛进感到欣慰。

为何不维持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去追求自己想做想学的东西呢?我也在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在国内的时候其实也没想好,我喜欢机械工程,也喜欢计算机,特别是Programming,所以我选择了这两个科目,但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发现很难像我高中时候想的那样把这两个科目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不存在直接用软件控制机械结构的情况,我在想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没有学。直到我学了一门新的课程,发现,给这两个学科牵桥搭线的,正是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也发现我在这门课中像是如鱼得水,甚至在游戏中被嘎了也会心心念念抓住时间问我在华工的同学相关的问题。所以我现在更多往这方面去自学。

迷雾散了,就像是学会了一个新的烹饪方法去吃这只鸡。

另外,在我平时网上冲浪时,我经常翻看那几个我喜欢的高校的官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去处。那几个实验室的要求、方向与我的兴趣不谋而合,更是被他们团队的良好合作氛围吸引住了,也能在他们的博客上看到团建生活的和谐。我去阅读他们的论文,发现可以读懂80%,而且都是用到了我感兴趣的学科的内容,一拍即合,每天的睡前时间就拿来看这些爽文好了。有些时候甚至想发邮件去问一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下个月还要考试,我也不好打扰这些素未谋面却十分熟悉的人。我希望可以在复习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团队,同时想办法达到他们的入学条件。

迷雾散了,我知道了去哪里找这只鸡。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想写这篇散文,写的很烂,更像是日记。高中的时候我喜欢用小说的形式写日记,高三的时候晚修除了写作业复习,我能将剩下的时间发呆,胡思乱想。但大学匆匆忙忙的生活让我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思考,我与我的好友聊天聊地聊小说情节,但却没有办法把它写下来,很多情节我已经写好提纲,奈何无法付诸实践,博客的后台还有很多篇完成一半的文章,却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情绪。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想写他们呢?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心态改变,不再焦虑之后的自我感动吧。

很感谢、也很珍惜每天陪伴我、和我玩游戏、和我聊天、和我做项目、向我解释学术问题的每一个人。